在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领域,经常需要计算数据点之间的距离。然而,现实世界的数据往往存在缺失值,这给距离计算带来了挑战。本文将介绍一种在数据中存在缺失值时计算欧几里得距离的方法,帮助读者更好地处理这类问题。
欧几里得距离是一种常用的距离度量方式,它衡量的是两个点在多维空间中的直线距离。在没有缺失值的情况下,两个点(x1, y1)
和(x2, y2)
之间的欧几里得距离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:
distance = sqrt((x2 - x1)^2 + (y2 - y1)^2)
但是,当数据中存在缺失值时,直接应用上述公式会导致问题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,可以采用一种改进的欧几里得距离计算方法,该方法在计算距离时忽略缺失值,并根据剩余有效坐标的数量调整权重。具体来说,如果两个样本点中存在缺失值,只计算非缺失坐标之间的距离,并根据有效坐标的数量调整权重。
这种方法的计算公式如下:
dist(x, y) = sqrt(weight * sq. distance from present coordinates)
其中,weight
表示总坐标数与有效坐标数的比值。例如,如果有两个样本点:
[3, NaN, NaN, 6]
[1, NaN, 4, 5]
那么,这两个样本点之间的距离可以按照以下方式计算:
sqrt((4/2)((3-1)^2 + (6-5)^2))
如果所有坐标都是缺失的,或者两个样本点之间没有共同的有效坐标,那么对于这对样本点,将返回NaN作为距离。
这种方法最早在1979年由John K. Dixon在其论文“Pattern Recognition with Partly Missing Data”中提出,并在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, Man, and Cybernetics上发表。
在Python的scikit-learn库中,可以使用nan_euclidean_distances
函数来计算这种改进的欧几里得距离。下面是一个简单的代码示例:
from sklearn.metrics.pairwise import nan_euclidean_distances
# 定义包含缺失值的数据点
X = [
[0, 1],
[1, float("NaN")]
]
# 计算X中行向量之间的距离
distances = nan_euclidean_distances(X, X)
print(distances)
# 输出: [[0. , 1.41421356], [1.41421356, 0. ]]
# 计算X中行向量到原点的距离
distances_to_origin = nan_euclidean_distances(X, [[0, 0]])
print(distances_to_origin)
# 输出: [[1. ], [1.41421356]]
通过上述代码,可以看到nan_euclidean_distances
函数能够正确处理包含缺失值的数据点,并计算出它们之间的距离。这种方法在处理现实世界数据时非常有用,因为现实世界的数据往往存在缺失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