数据投影:PCA与KernelPCA的比较

在机器学习领域,数据投影是一种常用的降维技术,它可以帮助在保留数据主要特征的同时减少数据的维度。本文将探讨两种数据投影方法:主成分分析(PCA)和核主成分分析(KernelPCA),并比较它们在处理非线性可分数据集时的表现。

数据集的生成

为了比较这两种方法,首先生成了一个包含两个嵌套圆的数据集。这种数据集的特点是,内部圆的数据点无法通过线性方式与外部圆的数据点分离。使用Python的sklearn.datasets.make_circles函数来生成这个数据集,并使用train_test_split函数将其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。

from sklearn.datasets import make_circles from sklearn.model_selection import train_test_split X, y = make_circles(n_samples=1000, factor=0.3, noise=0.05, random_state=0) X_train, X_test, y_train, y_test = train_test_split(X, y, stratify=y, random_state=0)

通过可视化工具,可以直观地看到训练集和测试集中的数据点分布情况。每个类别的样本点无法通过直线进行线性分离,这表明需要一种更复杂的方法来处理这种非线性关系。

PCA与KernelPCA的比较

接下来,分别使用PCA和KernelPCA对测试集进行投影。PCA是一种线性投影方法,它通过旋转和平移坐标系来寻找数据的主成分。而KernelPCA则是一种非线性投影方法,它通过核函数(如径向基函数RBF)来实现数据的非线性映射。

from sklearn.decomposition import PCA, KernelPCA pca = PCA(n_components=2) kernel_pca = KernelPCA(n_components=None, kernel='rbf', gamma=10, fit_inverse_transform=True, alpha=0.1) X_test_pca = pca.fit(X_train).transform(X_test) X_test_kernel_pca = kernel_pca.fit(X_train).transform(X_test)

通过对比PCA和KernelPCA的投影结果,可以看到KernelPCA在处理非线性数据集时的优势。使用RBF核的KernelPCA能够将原本嵌套的圆数据集展开,使得不同类别的数据点在投影后的空间中更容易被线性分类器区分。

原始特征空间的重建

在使用KernelPCA时,需要注意其在重建原始特征空间时的特性。与PCA不同,KernelPCA的重建不是精确的,因为它依赖于内部训练的KernelRidge模型来学习从核化PCA基到原始特征空间的映射。这种近似方法在反向投影到原始特征空间时会引入小的差异。

X_reconstructed_pca = pca.inverse_transform(pca.transform(X_test)) X_reconstructed_kernel_pca = kernel_pca.inverse_transform(kernel_pca.transform(X_test))

通过对比PCA和KernelPCA的重建结果,可以发现PCA能够完美地重建原始数据,而KernelPCA则由于其近似性质,重建结果会与原始数据存在一定的差异。为了改善KernelPCA的重建效果,可以调整KernelPCA中的正则化项alpha,以控制在训练映射过程中对训练数据的依赖程度。

沪ICP备2024098111号-1
上海秋旦网络科技中心:上海市奉贤区金大公路8218号1幢 联系电话:1789887548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