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数据分析领域,模型部署失败并非罕见现象。本文将探讨导致这种情况的8个主要原因,并分享一些个人经验,希望能帮助大家在构建模型时避免这些陷阱。
误报率是模型评估中的一个重要指标。在分类模型中,如果预测客户会响应(即给予反馈),但实际上他们并未响应,这种情况被称为误报。误报率过高会导致模型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大打折扣。例如,在一个针对1000名客户的保留活动中,如果模型预测100名客户会流失,但实际上只有40名客户真的流失了,那么剩下的60名客户就是误报。这意味着,每投入1美元用于挽留客户,实际上只有0.4美元真正用于挽留,而0.6美元则浪费在了误报客户上。这种效率低下的模型很难被企业接受。
随着机器学习算法和更复杂的技术在模型构建中的使用越来越普遍,企业对这些“黑箱”技术的接受度却并不高。这导致预测策略的实施周期变长,而业务环境的动态性使得模型越来越过时。
预测模型对于分析师和业务方的简历都是加分项,但这并不是构建模型的真正目的。有时,分析师在构建模型时,会忽视了对业务问题的深入理解,而直接进入模型构建阶段。
模型的预测能力是其核心价值,但这种能力往往伴随着模型的复杂性。可能会引入双变量和三变量来增强模型,即使这些变量在业务上没有意义。这样的模型可能在理论上很强大,但在实际应用中却难以落地。
构建模型的最重要原因是找到特定响应的驱动因素。如果将所有效果作为输入变量,并且这些变量也显著,那么这些变量实际上并没有太大用处,因为没有改变那些能够带来真正变化的因素。
在许多情况下,构建的模型针对的人群与实际人群差异显著。例如,如果正在创建一个针对人群的活动,而没有之前类似的活动数据。在这种情况下,通常假设高响应率的人群也可能有高增量响应率。但这种假设很少成立,因此模型很难被使用。